close

發表於 2013 12月

金馬獎落幕,這是台灣50年來最重要的電影盛會,難得請回了揚名國際的大導演李安,和評審團細看了所有海內外電影,內斂委婉的李安,難得公開對台灣說了幾句重話。台灣的電影,氣虛了點,故事的邏輯性要更強一點。以李安的聲望和形象,他講的話很多人聽得進去,比較不會引起情緒性的負面反彈,如果台灣社會(不只是電影圈)能真正地吸納了這次李安談到的一些建議,那才是這次金馬獎最大的收穫。

我比較想談的是氣虛跟說故事這回事。不知道李安導演是有意或無意,他提到的台灣電影的缺點,其實就是整個社會的病根,格局小、氣虛、邏輯差,這不就是台灣大多數人的通病嗎?我不是電影人,卻覺得李安講到了心裡。看電影一待要兩個小時以上,有的人隨興看看無所謂,有的人看得很仔細,前言後文一定要吻合嚴謹,才能夠完全進入到電影的故事裡。最擅長講故事的李安,自然很在乎邏輯性,新加坡片《爸媽不在家》成了最大贏家,自然是在說理上面佔了優勢。

剛好這是台灣普遍的缺點吧!很多台灣從小培養的考試高手,數學、物理幾乎都能考滿分,有些題目連大學教授都做不完,厲害的學生卻可以輕鬆解決,難道真比教授更強?其實秘訣就是題目做太多,看了第一句話,幾乎就知道答案了。這樣的學生在台灣太多了,從明星高中到知名大學、研究所,畢業後繼續在國家、就業考試中脫穎而出,成為政府機關的公務員,各行各業的領導者,從小就習慣於博聞強記,服從唯一的標準答案,等到位高權重,自然也會下達唯一的命令,不接受懷疑和討論。很諷刺的是很多大人物,往往小時候不喜歡唸書,不是不聰明,而是想法太多,不見容於課堂,李安就是如此,大學聯考落榜兩次才考上。現在的李安,有資格回過頭來說說台灣的電影:氣虛了點,結構、邏輯性要加強,這難道不是反應了整個社會的情況?

論語有言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學習而不思考,根本就沒用,但是只會想,不找老師帶領,想破頭也進展有限。台灣是極高同質化的社會,大多數人在媒體渲染下,都會短暫地關心同一件事,但是結果都相同,吵過就算了,並不會深思改革之道。要怎麼改掉「只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」的壞毛病,重建一個邏輯性強,人人有想法,有主見的社會,應該比拍出一部部好電影要來得更重要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李安 金馬獎
    全站熱搜

    飲者留其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